我很早就想邀請艾米與利亞玩這種棋,介紹「葡萄棋」、「井字棋」都是為了「割豆腐棋」做準備,但是….有時候我真的不是很懂小孩想什麼….
我問艾米與利亞,你們已經很會玩「葡萄棋」了,今天我們來玩另一個更好玩的棋吧!
「是什麼?」二個人問。
「它叫~~「割豆腐棋」」,我很興奮的介紹….覺得她們一定會跟我一樣想玩….
結果他們二個大叫….「不要!!!!」
還問我….「為什麼要「割」豆腐?豆腐很可憐」,什麼什麼的。
你們太敏感了吧!這名字也不是我取的,就是棋盤像是豆腐,吃棋的方法像是切豆腐?是什麼問題?難道因為聽起來像是「割豬肉?」「割牛肉?」我真的不懂。
即然他們不想玩這個「可怕」的棋,那就繼續玩可愛的「葡萄棋」吧 ….
過了很久之後,我又問,你們想玩「紅白大對抗」棋嗎?二個人興高采烈答應了… 對抗就可以,割就不行?我只是想讓他們玩玩不同類型的棋,願意玩就不錯了。
割豆腐棋的規則很簡單,口訣就是:「直走、斜吃」,只要記得這四個字就可以玩了。一次只能走一步,一次當然只吃一顆棋,哪方被吃光就輸了。

割豆腐棋,對沒有什麼棋類經驗的幼兒來說,並不容易。我們都知道,幼兒專注一件事,就沒注意到另一件事。這種棋,就是想鼓勵幼兒可以同時注意二種以上的事。一開始玩時,也許幼兒會一直出錯,例如: 斜走斜吃、直走直吃、直吃斜走。但是多玩幾次,還是能記住規則。
接下來就是事先預測與規劃的能力了,玩家在走下一步時,要考慮吃這一顆棋,或走這一步,會不會有「螳螂捕蟬,黃雀在後」的情形。也就是,一邊要記得「直走、斜吃」,一邊想要吃掉對方的棋子,還要注意,走這一步會不會自己的也被吃了。再久遠一點,變成規劃,就算走這一步會被吃,但是這種吃「值不值得?」,例如,引對家吃自己的棋子,讓自己可以順利走下一步,讓對方沒地方走。

一種幼兒棋類,可以有很多有趣的策略討論與延伸,這是我以前最喜歡的棋類。
我記得我第一次看到這種棋,是一位學妹正寫研究論文,她研究老師的教學與幼兒數學概念學習,那時的小孩正玩「割豆腐棋」,我聽學妹與老師們討論幼兒使用的策略與玩法,還分析他們的數學概念與能力,聽得入迷,覺得好有趣喔!一種幼兒棋類可以有這麼多有趣的學問在裡面,讓我嘆為觀止。下棋是一件有趣的事,這種棋很容易設罝,拿一枝筆,畫幾個格子,用石頭、木頭、積木當棋子就能玩。一起邀請家裡的幼兒玩「紅白大對抗」棋吧!其實真正的名字是「割豆腐棋」!
